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廉政时评>详细内容

廉政时评

侥幸不绝 不幸必至

来源:清廉常德 作者:李超 发布时间:2021-07-26 11:55:22 【字体:

7月16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对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原建工局局长潘某违纪违法案进行了报道,又是一起因为侥幸心理导致防线失守,最终跌入深渊的案例。正如文中所言,“我明知道他们是有求于我,但还是侥幸地认为,过节送礼是正常人情往来,组织上不容易发现。”读罢不仅让人唏嘘扼腕,更让人思绪万千。

梳理近年来被查处的贪腐官员,不论是“老虎”,还是“苍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侥幸”。党纪国法在他们脑中不可谓不清楚,纪律规矩在他们心中也不是不深刻,但他们却偏偏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从而在“侥幸”的泥潭中,一步一步陷落,一步一步跌入深渊。这些侥幸,在笔者看来:一是“掩耳盗铃”式的,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受党培养教育多年,对党纪党规、法律法规以及各种规矩要求可说是了然于胸,但却知法犯法、明规破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凡此种种皆因自欺欺人、以为聪明巧妙、无人知晓,于是便肆无忌惮、放浪形骸。二是“铤而走险”式的,这些人在党纪国法面前也曾犹豫过,但在权衡利弊后,终究没有战胜“冒险一次,受益一生”或者“只干一次,绝没有下次”等的念头,挑战命运不会那么巧,尝试伸手不会被捉,忘却了“白袍点墨”,那是挥之不去的,从而一步错、步步错。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侥幸不绝,不幸必至,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问题的暴露是迟早的事情。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侥幸是贪欲的导火索,但凡走上不归路,皆因侥幸心理作祟,一步步蚕食人的底线,直至让人全线崩溃。

杜绝“侥幸”,就要在思想上补好“钙”,思想上缺“钙”,人就会得“软骨病”。一念放纵,则百邪乘衅,党员干部要时刻把好思想的“总开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时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伟大的建党精神、革命精神,不断将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钙化为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

杜绝“侥幸”,就要在监督上补好“位”,监督的漏洞、制度的不完善、体制的不健全都是让人心存侥幸的诱因。信任代替不了监督,党员干部要真正把组织的“严管”当作“厚爱”,主动适应监督、习惯被监督,时刻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侥幸是不幸的起源、不幸必成侥幸的终点,永不侥幸才能永远安全。党员干部只有摈弃侥幸心理,管住欲望,才能明白“知足者富,知止者久”,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行得稳、走的远,才会有幸福美满的人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