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廉政时评>详细内容

廉政时评

“选择性腐败”绝无“安全系数”

来源:三湘风纪网 作者:余燕飞 发布时间:2020-06-16 18:05:00 【字体:

       近日,有媒体披露了海南省东方市水务局原局长张渊忏悔录。其中有一个细节引人关注,在收受他人贿赂时,张渊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只能收现金,转账给的钱不收;二是有东窗事发前兆、反腐查案吃紧时,即使收的是现金也得退回去。(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6月15日)

  不是对所有贿赂来者不拒、大小通吃,而是有所收有所不收;不是在所有事情上都肆无忌惮地腐败,而是有所腐有所不腐。显然,张渊的贪腐行径就是搞“选择性腐败”,“只收现金不转账”、“反腐吃紧就退钱”,看似有“规则”、明“道理”,实则是掩人耳目、对抗纪法;看似有“心机”、懂“套路”,实则是为自己腐败找“安全屏障”,做既想搞到钱又想侥幸逃脱的蠢事,须不知最终结果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再深刻不过的教训。可在反腐高压态势下,仍有一些党员干部踩红线、越雷池,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例来看,搞选择性腐败的也不乏其人,自设“贪腐规矩”的更是花样百出。有的搞“伪装作秀”,对下属、小企业、百姓群众求办事的钱一概不收,故作“清廉廉洁”;有的搞“避重就轻”,对大额现金、珍贵物品等上交,自认为稳妥可靠的钱财却收归己有;还有的“挑时节选日子”,只在重要节日收礼受礼,妄图打着“人情往来”的幌子掩人耳目……这些五花八门的“隐身术”,都是“既想当官又想发财”思想侵蚀下衍生出来的可恨行为,都是“既想伸手又怕被捉”心理作祟下派生出来的可笑行径,不但不能安全脱身,反倒是掩耳盗铃、自我“暴露”。

  “选择性腐败”绝对毫无“安全系数”,因为腐败就是腐败,没有大小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没有时节之差;零容忍的反腐高压态势也不会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选择性腐败也是腐败,再巧妙的“选择”、再高深的“套路”,再精心的“伪装”,其本质掩盖不了权力寻租、违纪违法的事实,其结果逃脱不了党纪国法的严惩。就如案中的张渊,哪怕是玩弄收受贿赂打“借条”、“忍痛割爱”退赃款,诸如此类的假把戏,最终也落得一审宣判悔之晚的下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危险就是腐败。”这样的警钟应该时时刻刻在我们内心敲响。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崇清尚廉、拒腐防变当作终身大考,常思“贪如火,不遏则燎原”的贪欲之害,常修“对党绝对忠诚、对民绝对赤诚”的为政之德,常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律己之心,在有效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抵制重大诱惑中不断擦亮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